金门恩主公胡链将军是否曾想过,由他主导开发的金门高粱酒在半个多世纪后,跨越海峡,来到了当年炮火对峙的祖国大陆呢?
2004年,金门酒厂(厦门)贸易有限公司成立,成为台湾第一家取得大陆酒类进出口、批发、零售的企业。10年后的今后,金酒公司在大陆的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人民币,成为大陆民众最喜爱的台湾白酒。
好酒入喉,人们不禁追问,这等美酒,源头从哪里来?
金门高粱酒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,可以说,其甘醇之美正是由烽火淬炼的。
1949年,国共内战后,两岸对峙形成,金门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烽火岁月。而金酒就是在这段岁月中诞生,并越发甘醇。
金门成为战地后,驻扎着十万军队。“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”胡链将军,不仅要管好军队,还得负责起金门民众的生计问题。金门,气候干旱、土地贫瘠,百姓一日三餐很难吃到米饭,只能以番薯饭代之;而军队吃的虽然是米饭,但用于御寒怯湿的白酒却得从台湾运来,加上船运受海洋天候影响,每月需要的十万斤白酒常常无法如期运到。
如何让军队安心于前线,如何让百姓无忧于衣食?这个问题考验着胡链将军。胡链将军,不愧为毛泽东所赞誉的“猛如虎、狡如狐”,他很快想出一个万全之计——用军队的一斤白米换百姓的一斤高粱。“一斤白米”解决了百姓的果腹问题,安定了民心;而“一斤高粱”是怎么回事呢?金门盛产高粱,但高粱不能吃呀,只能作为柴火或编织扫帚、谢篮等常用品,胡链将军令酿酒师傅用换来的高粱酿酒,解决军中每月需求的十万斤白酒,多余部分可销往台湾。
胡链将军的十万大军来自大陆各个省份,军中不乏酿酒师傅,尹会民和粱作贤成为酿酒的核心骨干,在他们的带领下,酿酒团队形成。1952年,酒厂成立;1953年,取名为“九龙江酒厂”;1956年,正式命名为“金门酒厂”,开始了一甲子的辉煌。
一个奇招解四角习题!胡链将军以高粱酿酒,一举解决了当时金门“民众不吃高粱、地种不出白米、酒必须从台湾运来、薪柴不够煮饭”这四个复杂的民生问题,从而安定了军心、解决了民生。此后,六十年里,金门酒厂成为了一只不断下金蛋的“金鸡母”,它所创造的经济奇迹,使金门成为台湾惟一不举债的县市。
胡链将军从1949年至1954年、1957年至1958年驻守金门,时间不长,但功德无限,任内不仅建有金门酒厂,还开建了中央公路,并鼓励各师设立学校,普及教育,改变了金门缺树、缺粮、缺路的状况,为金门民众创造了长治久安的基础。1977年,胡链将军逝世,尽管此前他早已离开金门多年,但他仍叮嘱家人把骨灰撒在厦金海域,可见金门、大陆都是他思兹念兹之所在。
而今,厦门金酒公司已将金门高粱酒行销大陆各省市,其中就包括胡链将军的老家陕西华县。胡链将军若在天有灵,他一定无比欣慰,并会为金酒祈福:酒路更远、酒香更浓!